|咨询电话

027-85516152 (工作日日间)
15327190618 (夜间节假日)

科普知识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普知识

结核性脑膜炎科普

发布时间:2024-11-21 来源:原创文章 作者:李露
字号:

       结核性脑膜炎(Tuberculous Meningitis, TBM)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,其病情严重且复杂,对患者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。本文将详细介绍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因、症状、诊断、治疗及预防方法,以期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。

一、病因

       结核性脑膜炎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,这种细菌在分类上属于放线菌目、分枝杆菌科、分枝杆菌属,包括人型、牛型、非洲型和鼠型四类。其中,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病原体,占90%以上。结核杆菌通过血液播散,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,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,从而引发结核性脑膜炎。

       近年来,由于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、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以及艾滋病(AIDS)患者的增多,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增高。结核性脑膜炎在肺外结核中约占5%~15%,是神经系统结核中最常见的类型,约占70%左右。

二、症状

       结核性脑膜炎的症状多样化,且往往不典型,给诊断带来一定难度。早期症状可能包括低热、盗汗、食欲减退、全身倦怠无力、精神萎靡不振等结核中毒症状。随着病情发展,患者可能出现以下典型症状:

1. 头痛:反复发作,甚至表现为偏头痛,常伴随间断性恶心、呕吐。
2. 脑膜刺激征:包括颈项强直、克氏征阳性、布氏征阳性等,但在脑实质未受损时可能不明显。
3. 颅内压增高:由于脑脊液生成增多和蛛网膜颗粒吸收下降,导致交通性脑积水,表现为头痛、呕吐和视乳头水肿。
4. 脑神经损害:颅底炎性渗出物刺激、粘连、压迫可导致脑神经损害,如视力减退、复视、面神经麻痹等。
5. 脑实质损害:晚期可能出现偏瘫、失语、癫痫样发作、瘫痪、肢体运动障碍等严重症状。

三、诊断

       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。具体来说,诊断依据包括:

1. 临床症状和体征:如上述所述的各种症状。
2. 实验室检查: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、血沉增快、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胸部X片可见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感染证据。脑脊液检查显示压力增高,外观无色透明或微黄,静置后可有薄膜形成;淋巴细胞显著增多,蛋白增高,糖及氯化物下降。
3. 影像学检查:头颅CT或MRI主要表现为脑膜强化,也可发现梗阻性脑积水、脑梗死、结核球等。

四、治疗

       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给药、合理选药、联合用药及系统治疗。具体治疗措施包括:

1. 抗结核药物疗法:常用药物包括链霉素(SM)、异烟肼(INH)、利福平(RFP)和吡嗪酰胺(PZA)等。异烟肼是最主要的药物,需在整个疗程中持续使用。疗程一般为1~1.5年,或脑脊液正常后不少于半年。

2. 皮质类固醇:适用于较严重的患者,以控制炎性反应和脑膜粘连,降低颅压及减轻脑积水。

3. 鞘内用药:对于晚期严重病例,脑压高以及脑积水严重,或椎管有阻塞及脑脊液糖持续降低或蛋白持续增高者,可考虑应用鞘内注射。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,需缓慢注射并控制剂量。

4. 降颅压治疗: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选用渗透性利尿剂,如20%甘露醇、甘油果糖或甘油盐水等,同时需及时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。

五、预防

       预防结核性脑膜炎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:

1. 定期接种卡介苗: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最重要的手段。

2. 避免接触结核病人:如果必须接触结核病患者,应做好隔离防护措施,如佩戴口罩,避免飞沫传播。

3. 增强免疫力:加强运动,保证营养,提高自身对于结核感染的防御能力。对于老年人和免疫功能较差的病人,可注射免疫丙种球蛋白或胸腺肽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
4. 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结核:积极治疗肺结核、骨结核等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,避免造成继发性的结核性脑膜炎。

5. 加强健康宣教:通过宣传教育,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识,减少结核病的传播。

六、结论

       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严重疾病,其症状多样且复杂,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。通过加强预防措施、提高公众意识以及科学规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