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咨询电话

027-85516152 (工作日日间)
15327190618 (夜间节假日)

科普知识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普知识

谈“艾”勿色变

发布时间:2025-05-20 来源:原创文章 作者:陶占领
字号:

艾滋病(AIDS)与 HIV 病毒

艾滋病(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,AIDS)是由 HIV 病毒(人类免疫缺陷病毒)引起的慢性传染病。HIV 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(主要是 CD4+ T 淋巴细胞),导致免疫功能逐渐崩溃,最终可能因机会性感染或肿瘤而危及生命。

HIV 与 AIDS 的区别

HIV 感染:病毒进入人体,可能长期无症状(潜伏期 8-10 年)。  

艾滋病(AIDS):HIV 感染的终末期,表现为免疫系统严重受损(CD4+ T 细胞 <200个/μL)或出现特定机会性感染(如肺孢子菌肺炎、卡波西肉瘤等)。

传播途径

HIV 通过 体液交换传播,仅以下途径有风险:  

1. 性传播:无保护的阴道、肛交或口交(风险依次递减)。  

2. 血液传播:共用针具、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品、职业暴露(如医护人员针刺伤)。  

3. 母婴传播:妊娠、分娩或哺乳期间母婴垂直传播(通过抗病毒治疗可阻断,成功率 >98%)。  

注意:日常接触(如拥抱、共用餐具、蚊虫叮咬)不会传播 HIV。

预防措施

1. 安全性行为: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避孕套,降低感染风险。  

2. 避免共用针具:注射毒品者应使用一次性针具。  

3. 暴露前预防(PrEP):高风险人群可服用药物预防感染。  

4. 暴露后阻断(PEP):疑似暴露后 72 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,降低感染概率。  

5. 母婴阻断:感染 HIV 的孕妇需接受抗病毒治疗,避免母乳喂养。  

检测与治疗

1. 检测窗口期:感染后 2-6 周血液中可检测到抗体,推荐高危行为后 3 个月复查。  

2. 抗病毒治疗(ART):  

   确诊后需终身服用抗病毒药物(如“鸡尾酒疗法”),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,使 HIV 感染者寿命接近正常人。  

   “U=U”原则:持续治疗且病毒载量检测不到(Undetectable)的感染者,不会通过性传播传染他人(Untransmittable)。  

3. 治愈研究:目前尚无根治方法,但基因编辑(如 CRISPR)和免疫疗法等研究正在推进。

社会认知与误区

1. 误区:感染 HIV = 生活终结。  

    事实:规范治疗可长期控制病情,感染者可正常工作、学习及组建家庭。  

2. 误区:HIV 是“道德疾病”。  

    事实:HIV 是医学问题,不应与道德评判挂钩,歧视会阻碍防控。  

 正确看待艾滋病

早检测、早治疗是延长寿命和减少传播的关键。  

尊重感染者权益,消除歧视,共同营造科学防治的社会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