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咨询电话

027-85516152 (工作日日间)
15327190618 (夜间节假日)

科普知识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普知识

鹦鹉热

发布时间:2025-04-04 来源:原创文章 作者:葛婧
字号:

        艳丽活泼的鹦鹉能给我们带来乐趣,但你是否知道,这些可爱的鸟儿可能携带一种名为“鹦鹉热”的疾病?近期,一位58岁的A女士因发热、呼吸困难入住我院,追溯病史发现她曾在20天以前帮邻居饲养照顾过鹦鹉,最终通过纤支镜灌洗液NGS检查,确诊感染鹦鹉热。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?普通人又该如何防范?

         什么是鹦鹉热?  
鹦鹉热(学名:鹦鹉热衣原体感染),是由一种名为“鹦鹉热衣原体”的细菌引发的传染病。主要在鸟类之间传播,像鹦鹉、鸽子、金丝雀、鸡鸭等都是常见宿主。人类若接触感染鸟类的粪便、羽毛或呼吸道分泌物,可能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体而患病。

       A女士的案例:她在发病前20天接触过鹦鹉,随后出现高热、肌肉酸痛,最终发展为重症肺炎和呼吸衰竭,这正是鹦鹉热的典型发展过程。
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? 

初期症状类似流感, 让人很容易掉以轻心。 
- 发热。可达39°C以上。  
- 头痛、肌肉酸痛、乏力、干咳。  

但随着病情进展,关键的“警报”----呼吸困难就会拉响,而且会越来越严重。
         像李女士一样,从一开始的活动后稍感胸闷,迅速发展到哪怕安静躺着都喘不过气。这是因为病菌在肺部“大闹天宫”,引发肺部炎症,导致肺部正常的通气、换气功能受阻----氧气进不来,二氧化碳排不出,身体就陷入了缺氧危机。若不及时治疗,可能引发重症肺炎、呼吸衰竭,甚至危及生命。

         A女士的胸部CT显示“双肺下叶感染性病变”,血气分析中“氧合指数差”(P/F值156mmHg,正常应>300mmHg),均提示肺部功能严重受损?
 如何诊断鹦鹉热?  
1. 病史是关键:近期接触鸟类是重要线索。  
2. 症状与检查:  
   - 血液检测:可查衣原体抗体或核酸检测。  
   - 影像学:胸部CT若显示“斑片状阴影”或“双肺感染”,需警惕。  
   - 血气分析:氧合指数下降提示呼吸衰竭(A女士的P/F值仅156mmHg)。  
3. 鉴别诊断:需结合实验室结果。与流感、普通肺炎、新冠等区分。 
如何治疗?  
- 抗生素:四环素类(如多西环素)或大环内酯类(如阿奇霉素)是首选,疗程需2-3周。  
- 支持治疗:  
  - 氧疗(比如A女士使用的高流量湿化氧疗)。  
  - 退热、止咳化痰。  
  - 重症患者可能需要呼吸机辅助。  
这些都是针对鹦鹉热的典型措施。

普通人如何预防?  
1. 养鸟爱好者需注意:  
   - 定期清洁鸟笼,消毒时戴好口罩和手套。避免直接接触鸟类排泄物或是羽毛碎屑
   - 保持鸟笼及周围环境通风良好,让病菌没机会“扎堆”。
   - 要是鸟儿出现生病、萎靡不振、呼吸异常等情况,及时带它去看兽医,防止病菌扩散。  
   - 参观鸟市、禽类养殖场等地时,也尽量远距离观赏,不轻易触碰,从源头切断风险。
   - 新购鸟类建议先隔离观察,确保健康。  
2. 高危人群:  
   - 禽类养殖户、宠物店工作者需加强防护。  
   - 免疫力低下者(如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)应避免密切接触鸟类。  
鹦鹉热虽不常见,但病情可能急速恶化。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、呼吸困难,且近期接触过鸟类,务必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。早诊断、早治疗是关键!  养宠物的快乐不应伴随健康风险,科学防护才能让爱与安全并存。